10月15日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
总决赛现场赛
在郑州大学落下帷幕
上海交通大学共有36个项目
入围全国总决赛现场赛
经过激烈角逐
最终夺得23金13银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由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郑州大学、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10月13日-15日,全国总决赛在郑州大学举行。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共吸引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参赛。总决赛共入围项目4720个,涵盖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萌芽赛道五大类。
上海交通大学共有36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现场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夺得23金13银,金奖总数全国排名第三。其中国内项目夺得13金4银,包括高教主赛道7金1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2金2银,产业赛道4金1银。此外,我校推荐的国际项目夺得10金9银。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出席冠军争夺赛、大赛优秀项目展暨资源对接会、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等同期活动,观摩大赛并慰问交大参赛师生。
高教主赛道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产业赛道

国际项目
(另有若干铜奖待公示)

金奖项目介绍

睛彩未来
——儿童常见眼病筛查与管理系统
项目简介
针对信息化时代儿童眼病负担加重,传统筛查方法准确性低、效率差等问题,“睛彩未来”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一张普通面部照片,即可实现近视、斜视、上睑下垂三种儿童常见眼病的智能筛查与初步管理。该系统筛查精度行业领先,获得上海市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A级评定,并在全国多地开展落地应用,为儿童眼病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助力实现早筛早诊早治,让科技点亮孩子的眼睛。

蝶翼
——新一代柔性OLED透明盖板膜
项目简介
柔性盖板膜作为折叠屏设备中保护屏幕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屏幕的耐用度与用户体验。然而,当前主流材料面临根本性技术瓶颈:透明聚酰亚胺易产生折痕,超薄玻璃抗冲击性差,传统物理复合路线又因相分离问题难以落地,市场亟需具备自主突破的第三代材料。蝶翼应时而生,通过原创的“刚柔并济”杂化材料体系,不仅成功突破了现有材料的性能瓶颈,更革新了生产工艺,攻克了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核心难题。

肾机妙算
——肾癌精准分型试剂盒开拓者
项目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泌尿外科团队长期聚集于泌尿系统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转化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本次大赛中,项目研究针对肾癌免疫治疗响应率低、缺乏有效预后标志物的临床困境,创新性地提出了全新免疫治疗策略,研究成果转化后可为肾癌早期干预提供新工具。团队在此次比赛中不仅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前沿的创新思维,更体现了对社会痛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了新时代上海学子的创新风采和科技实力。

动态解码脑宇宙:
脑电同步式低场便携磁共振领航者
项目简介
“动态解码脑宇宙”团队致力于研发便携式低场磁共振成像系统,旨在突破传统高场磁共振设备昂贵、庞大、依赖液氦制冷且需特殊屏蔽环境的局限。当前,高场设备的高成本与安装复杂性导致基层医疗资源匮乏,致使脑卒中患者救治延迟,后遗症高发。现有便携低场产品则面临图像质量不稳、扫描序列受限等挑战。团队通过软硬件协同创新,采用独特的小型化磁体设计、快速抗畸变成像序列,以及基于AI的超分辨降噪算法,在0.11T低场强下实现媲美1.5T高场设备的图像质量。同时,EMI线圈降噪与五分钟快速涡流校正技术,支持设备在ICU、救护车等复杂场景中稳定使用。项目负责人邱月淇更凭借该创新技术,荣获中国首个国际磁共振学会青年科学家转化科学奖。产品将以低成本、高便携性赋能基层医疗与床旁诊断,助力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实现“弯道超车”,惠及更广泛患者群体。

熵基智冷
——电卡效应材料和制冷器件制造领航者
项目简介
熵基智冷团队致力于解决全球性的制冷难题,创造性地基于利用固态材料相变的电卡制冷技术,实现了对传统蒸汽压缩制冷方案的根本性革新。该技术利用电场调控电卡材料的极化熵,驱动高效制冷循环,能效比COP可达60。团队以材料为核心突破口,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高熵增效方案,材料性能全球领先,成功攻克了电卡制冷实用化的关键瓶颈。此外,团队还开创性地设计了高度集成化的小型制冷器件,将电卡制冷系统重量降低至0.6g,是目前国际上最轻的电卡制冷系统,为芯片级精准散热提供了全新中国方案。

基于超材料大模型的产品设计、制备和产业化
项目简介
公司由上海交通大学博士钟豪章创立,依托创始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构建了基于千万级数据库的超材料生成式设计模型,具备国际领先的多目标优化能力。公司聚焦超材料智能设计与工程转化,采取“设计服务+产品化”双轨模式,拥有30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含2项国际专利),形成轻资产创收与融合器件量产并行的产业布局。在医疗与热管理领域,公司展现出强劲的落地能力与市场前景,目前主推产品已获美国FDA认证,并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小科技企业认定。

臻锂新材
一步法磁控溅射复合集流体开拓者
项目简介
臻锂新材团队起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领域涂层高性能高效率真空沉积技术的新材料科技企业。团队具备近20年技术积累,创新提出全球首创一步法磁控溅射复合集流体制备技术,突破了复合集流体商业化应用卡脖子问题,助力锂离子电池提升安全性能、提高能量密度、改善循环寿命、降低制造成本。项目获IDG、襄禾资本等头部机构近亿元融资,已完成小试、中试基地建设,现联合多个重点应用领域客户推进终端验证及批量导入工作,预计2027年正式实现量产。

新肝宝贝,移路同行
——数智化公益护航儿童肝病全周期管理
项目简介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我国每年新增数千例终末期肝病患儿,致死、致残率极高,肝脏移植是唯一的治愈手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的“新肝宝贝”团队十余年来致力于守护儿童肝脏健康,通过肝病高发地区常态化义诊科普、建立慈善救助平台筹集爱心基金、云端随访系统术后长期管理,实现了对终末期肝病儿童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周期护航,共计帮助4000余名中国患儿、70余名东南亚患儿完成肝移植手术,向儿童肝病世界难题交出了一份中国答卷。

“菇”道热肠
——西部地区菇牧农一体化循环利用新模式
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内蒙古菌菇种植产生的大量废弃菇渣,开发出就地资源化处理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将其转化为高效生物有机肥,构建“菇-牧-农”产业生态链。团队历时多年深入调研,依托上海交大学科与平台优势,运用几十年在抗生素发酵调控和菌种选育研究领域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从本土环境中精准筛选适配菌株,开发高效发酵技术,就地消纳畜类粪便与菇渣高效转化,改造现有产线,实现露天高效发酵。相关技术已发表多篇论文并申请专利,开发出"赤峰1号“有机肥,建成示范工厂。项目不仅帮扶合作社消纳菇渣,合作企业生产有机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就业并建立起标准化推广模式,且提升产品质量与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未来计划通过OEM模式扩大生产,目前已有多个乡镇达成合作意向。

边缘端“工业智能体”先进技术研发
项目简介
项目针对锂电池制造中电极分割检测难、模型迭代慢、人工成本高等痛点,提出“云端大模型标注—边缘推训更新—结果智能修复”三层协同架构。构建多模态自动标注体系,突破人工依赖;研发边缘端推训更新系统,加速模型迭代;构建分级修复策略,实现分割结果精确修复。该框架支持全流程自动化,降低人力成本,助力构建“检测-反馈-优化”闭环质量控制体系,提升电池安全性与制造智能化水平。

至纯铝研
——超高纯铝极限纯度制备的解决方案
项目简介
该项目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平衡分配系数调控技术和强磁分离方法,解决分配系数大于1杂质元素偏析法无法去除的难题,利用载人空间站微重力环境开展了超高纯铝提纯机理研究,旨在突破ppb级杂质元素原子在固液界面处捕获铝原子的迁移机理。本项目技术创新性突出,突破超纯材料“卡脖子”难题,核心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制备出了世界上纯度最高的6N7超高纯铝,突破了国际超高纯铝制备技术壁垒,实现了技术和材料的领先。

核芯智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隔热套管拆除技术与专用装备
项目简介
核电作为当前最具规模化潜力的清洁能源,其安全建设至关重要。核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隔热套管的磨损问题,是导致控制棒卡滞、甚至引发核事故的重大隐患,亟需安全高效的拆除与更换方案。长期以来,国内外均依赖人工作业,停堆与辐射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力风险极高。团队基于多年电火花加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首创国内首套基于电火花技术的核反应堆隔热套管自动化拆除装备。该装备实现了在高辐射环境与复杂受限空间内精准、安全、高效拆除隔热套管的目标,攻克了核电安全维护关键技术难题。

鸿鹄展翅——开创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智能医疗新时代
项目简介
本项目立足于老龄化加剧背景下髋膝关节疾病高发的临床需求,积极响应国家“技术下沉、同质化医疗”战略号召。针对企业在远程手术平台建设中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团队自主研发了多源感知远程交互系统与机器人智能专家系统,构建了“智能声感知系统—智能手术模块—沉浸式手术场景”三大创新体系。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全球首创,推动智能化与远程化国产关节手术机器人体系的建设,为破解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